2025上海气候周 | 主旨演讲:数据为基,披露为桥,为2020刀塔必威赛事 赋能
4月23日,2025上海气候周“气候投融资与可持续信息披露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上海气候周执委会联合主办,上海市虹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支持,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承办,必威在线登录 (WRI)、亚洲研究与参与(ARE)共同协办。围绕商业银行可持续信息披露、资本市场助力绿色低碳转型等内容展开深度交流,齐力探索气候投融资发展新路径,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经验、传递中国声音。
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博士以“数据为基、披露为桥:为可持续投融资赋能”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的十周年。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2030年的全球排放总量需要比2019年降低28%-42%[1],根据WRI的估算[2],到2030年每年需要达到5.2万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投入,而2020年全球气候融资总额仅为6650亿美元;也就是说,要弥补这一差距,气候融资需实现10倍的增长。因此,我们必须立即采取更有力、更具雄心的气候行动,包括各国提出强有力的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s),以及调动全社会各类资金的投资支持。

2025年是中国“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启航之年,中国将统筹谋划“十五五”碳达峰行动。“十五五”重点是落实能转碳,从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五个层面开展工作,其中,数据是核心要素,一系列制度的出台为中国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底座和管理抓手。

数据质量和数据基础
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关键挑战
数据和信息披露不仅是投资决策的依据,是市场引导资源配置的工具,也是落实双碳政策、提升企业气候管理水平的重要桥梁。
过去几年,我们围绕气候风险与机遇的财务量化分析、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框架、碳核算方法论、可持续信息披露鉴证制度等议题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努力把复杂的可持续议题变成可以被金融理解、被资本看见的语言。
去年以来,随着国内陆续出台可持续信息披露相关的准则与指南,为中国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支持。然而实现真正有价值的可持续信息披露,让金融机构能够顺畅应用,最重要的前提是建立高质量、可对比、可追溯的数据基础。数据质量和数据基础薄弱,仍然是可持续信息披露体系建设中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因此,打造高质量可持续信息披露,必须从“夯实基础数据”做起,特别是在碳核算方面提升标准一致性和数据可比性。
国家排放因子数据库
让碳核算更科学、可比、可信
排放因子,是碳核算中将“活动水平”转换为“碳排放量”的关键参数。没有高质量的排放因子,再复杂的模型和工具也难以保障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在国际上,欧盟环境署(EEA)、英国国家能源安全与净零排放部(DESNZ)、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均建立了全覆盖、可追溯、动态更新的国家级排放因子数据库,涵盖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等主要温室气体。在更新频率方面,会对部分排放因子提高更新频率,例如,英国DESNZ的范围二因子基本可以实现年度更新,其他排放因子当有新的数据源或改进的估算方法时会进行修订和更新。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要求,生态环境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牵头搭建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
- 2025年1月,第一版因子数据库已正式公开上线运行,该因子库作为中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社会各界提供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基础数据支持,推动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第一版因子库公开发布了行业企业排放因子,用于核算企业或者组织层面温室气体排放量。因子数据来源于调研、实测等获取的本地化因子,以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国际缺省排放因子。此外,因子库中也提供了碳排放计算工具,方便企业了解自身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计算结果供企业参考。
- 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涉及的行业领域众多,为使因子库数据更有代表性,不断提高数据准确性,下一步因子库将增设共建模块,鼓励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个人等社会各方参与因子库更新工作,自愿上传实测参数供更新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参考;同时需要加强因子库及因子数据的国际互认。
GHG Protocol更新
全球核算方法学的语言
中国不能缺席
排放因子是底层数据,下一步的计算涉及到方法学问题。
WRI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联合制定的GHG Protocol(GHGP),是目前全球最被广泛使用的温室气体核算标准,涵盖企业、项目、产品等各类核算对象。它被广泛用于ISSB、CDP、GRI,ESRS等披露要求和SBTi目标设定要求中,是全球气候信息披露和投融资活动的“通用语言”。

目前,GHGP正在进行近二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体系更新,主要搭建了四个工作流:企业标准、范围二标准、范围三标准、行动与市场工具。考虑到更新工作的重要性,体现中立性和多方参与,WRI和WBCSD联合建立了一套内部治理机制,监督完善整个更新工作的流程,同时还建立了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独立标准委员会(Independent Standard Board)和技术工作组(Technical Working Group)。今年预计范围二标准的核心要求将首先进行公众咨询。

我们建议,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中国利益相关方也应积极参与GHGP的更新进程,不仅作为“标准的适应者”,更要成为“标准的共建者”,积极参与公众咨询反馈,基于自身实践洞见、数据基础、行业研究,为国际规则注入中国视角和路径。
GHGP值得企业和金融机构关注的更新方向:
- 企业标准:为了提升GHGP与强制性气候披露要求以及自愿性目标设定等机制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更好地与财务会计标准对齐、促进不同企业的温室气体清单之间的可比性,企业标准将更新组织边界的设定要求;
- 范围2标准:包括中国绿证在内的能源属性凭证的适用条件可能在范围2标准中得到更新;
- 范围3标准:对企业上下游排放(尤其是供应商端)核算方法,提出明确分类与界定,推动企业建立稳定的数据收集机制。更新的重点之一是有针对性的对特定类别的企业的核算方法进行更新,例如电子支付、电商平台这类新业态的部分排放,无法在原有的核算体系中找到对应的排放类别,将在最新的范围三标准中得到更新;
- 行动与市场工具:包括绿证、PPA、CCER等基于市场(Market-based)的工具会在行动与市场工具小组中得到充分讨论并进一步细化。
针对金融机构最关注的范围三类别15的核算,在范围三标准技术工作组也有一个专门的讨论组,对投融资碳排放的核算标准进行了细致的讨论[5],包括将投资相关的排放划分为融资排放、促成排放、保险相关排放;探讨促成排放和保险相关排放的核算边界和计算方法;考虑与PCAF等其他标准的协同;关注特定实体和情景下的报告责任;是否强制报告现金等价物的排放,等等。
无论是排放因子库的搭建,还是核算方法学的完善,最终目的不是停留在核算和披露本身,而是要撬动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WRI近年来研究企业碳账户实践。我们看到多个地方试点(如深圳、衢州、湖州)已开始探索基于企业能耗、发票等底层数据搭建碳账户,内嵌碳核算模型和评级模型。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存在成本过高和能力不足的挑战,而它们的碳排放数据又是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范围三的数据基础。碳账户能通过数字化手段,为中小企业赋能:通过碳账户,银行可以据此对企业的碳表现进行差异化识别,从而在贷款定价、额度、期限等方面提供更加精准和激励导向的金融产品。

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助力与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在中国从“制度建设”走向“落地生根”。
本文根据方莉博士在2025上海气候周“气候投融资与可持续信息披露论坛”的演讲实录整理,钟斯琪,李雅婷,张文佺,李晓真对内容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https://www.unep.org/zh-hans/resources/2024nianpaifangchajubaogao
[2] https://www.wri.org/insights/climate-finance-shifts-sustainable-future
[3] https://mp.weixin.qq.com/s/3HjwTbekMDmS-caOqbXb_w
[4] https://www.climatechange.cn/article/2018/1673-1719/1673-1719-14-3-275.shtml
[5] https://ghgprotocol.org/sites/default/files/2025-04/S3-GroupC-Meeting7-Presentation-2025032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