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气候周“气候投融资与可持续信息披露论坛”近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上海气候周执委会联合主办,上海市虹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支持,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承办,必威在线登录 (WRI)、亚洲研究与参与(ARE)共同协办。

GF60

继2024年财政部、三大交易所相继发文,推进企业和上市公司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以来,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金融机构逐步开展碳核算和可持续信息披露。近日,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可持续发展报告”首次出现在修订后的管理办法中。

论坛期间,围绕“商业银行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挑战和机遇”,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金融总监李晓真与六位来自金融业的行业领袖和业界专家开展了圆桌对话。

李晓真表示,2024年被视为中国可持续信息披露元年。这一年,多部门频出政策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拉开了全国统一的可持续披露体系建设的序幕。2025年在制度完善、市场准备方面将是关键的一年。可持续信息披露不仅仅是目的,更是手段。目前已有58家中资银行在A股和H股上市——上市银行如何找到内生动力,通过开展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提升自身气候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吸引更多投资,进而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这正是本次圆桌讨论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Commercial banks
各界专家围绕“商业银行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挑战与机遇”展开深入探讨 | 图源:GF60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特聘专家、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离岸金融研究所所长景建国,上海农商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杨贵院,华侨银行可持续发展融资部董事总经理李文镁,威海银行绿色金融部负责人刘宁,兴业研究高级研究员吴艳阳以及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中国资本市场业务主管朱聆等六位嘉宾深入探讨了商业银行特别是上市银行在可持续信息披露领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行业发展提出了见解和思路。

 

商业银行可持续信息披露前景广阔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

特聘专家 景建国

在探讨上海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ESG披露总体情况时,景建国指出,当前ESG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政策层面看,社会普遍过度关注ESG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概念理解混乱、认知偏差较为严重;金融机构在ESG项目的价值评估、项目曲解和融资登记环节缺乏统一明确方法,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标准体系缺失,不同企业信息可比性差,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和评估。

此外,“漂绿”现象在理财领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ESG在中国的推行。尽管如此,景建国也肯定了商业银行在ESG信息披露方面的努力。在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方面,商业银行在可靠性上有所提升,随着监管要求严格和行业自律意识增强,数据采集和整理更加规范,部分银行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估和审计。然而,当前可持续信息披露在完整性与可比性层面仍存显著提升空间。完整性方面,银行在战略规划、物理风险及转型风险的全面披露上存在缺失;可比性方面,则面临披露范围标准不一、借款人碳排放数据采集不全等问题,亟待系统性改进。

 

上海农商行

风险管理部总经理 杨贵院

杨贵院重点分享了上海农商行在可持续信息披露方面的实践经验。作为上海市首家加入PRB的银行,上海农商行在气候风险信息披露方面经历了不断递进和完善的过程。杨贵院认为,在信息披露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我要披”和“要我披”相结合,目前国内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尚未实现完全强制性,中小银行应从规范信息披露做起,逐步提升强制性标准; “披什么”和 “怎样披”相结合,由于目前气候风险信息披露的国际准则和国内要求众多,商业银行在披露时应结合自身情况;“数”和“智”相结合,商业银行在碳测算方面面临挑战,尤其是客户碳测算难以完全应用物理活动法或报告法,需要社会公共配套和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华侨银行

可持续发展融资部董事总经理

李文镁

李文镁从国际视野以及中国业务实践出发,阐述了金融机构开展 ESG 披露的重要性。他指出,作为服务型企业,银行的 ESG 披露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从股东和投资者角度,他们希望通过披露了解银行在气候和绿化方面的策略布局;从客户角度,无论是个人客户、高净值客户还是商业银行客户,对ESG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银行在产品创新中需考虑这一因素,同时在与企业合作的投融资过程中,披露气候风险相关信息有助于客户了解银行方针;从社区影响角度,银行在全球多地布点,其环境披露和风险管理是对当地社区的重要交代。

 

威海银行

绿色金融部负责人 刘宁

威海银行在对标前沿实践方面积极探索,刘宁介绍了该行通过学习同业优秀案例,结合投资者关注重点优化信息披露内容。此外,威海银行积极参与监管和行业协会的 ESG 评选活动,发布可持续信息披露路线图,分享《气候风险计量研究报告》等成果,致力于提升ESG 品牌价值和市场形象。

 

兴业研究

高级研究员 吴艳阳

吴艳阳从智库视角分析了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信息披露面临的挑战。他认为,投融资碳排放核算,尤其是范围三类别15的投融资碳排放,是商业银行开展ESG披露的最大难点。这不仅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还面临企业的顾虑,需要政策引导和监管强制要求的逐步推进。同时,多头监管和标准不统一也是银行面临的痛点,不同监管机构和境内外交易所的要求各异,给银行的信息披露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此外,如何将披露转化为自身价值,将非财务信息转化为银行内部可识别、可理解的业务指标,构建长期科学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动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CDP中国

资本市场业务主管 朱聆

朱聆介绍了中英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组的工作情况。该工作组历史可追溯至2017年的 TCFD 试点工作组,2022 年更名为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组,旨在搭建能力建设和交流平台并为政策制定提供市场视角。目前,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面临的主要挑战依然是核算和定量披露,此外,一些新的披露主题,如自然相关和生物多样性披露、气候变化主题下的转型披露等,也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

 

政策支持与引导至关重要

在探讨上市商业银行所需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时,杨贵院提出“双向奔赴”的理念,希望银行与政府、监管部门相互配合。他建议做好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推动绿金业务提升,同时呼吁政府在数据方面给予支持。此外,上海农商行还在推进上海银行业的 ESG 评价标准制定,希望将 ESG 评价结果纳入贷款评价和全流程风险管理。

刘宁则补充,中小银行在绿色转型金融发展中,期望获得更多财税补贴和绿色信贷补贴,以缓解利差收窄带来的生存压力。同时,在建立绿色金融管理系统和碳排放核算平台过程中,希望得到国家层面的标准建立和方法学支持。他强调第三方力量在可持续信息披露和业务实践中的重要性,同时建议银行、智库和专业机构协同合作,将非财务 ESG 信息纳入银行风险和授信管理。

building
图源:unsplash

 

借鉴国际经验

提升可持续信息披露水平

李文镁在回答关于推动中国绿色投资市场引进来、走出去的问题时表示,由于国内外绿色认证标准存在差异,外资银行在信息披露时面临多套汇报口径的挑战,资源配置成本较高。他期待能有更高的国际标准对标,例如借鉴欧盟和中国联合编制的《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经验,使境外投资者和国内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有更好的参考,促进资金的有效投入和运营。

最后,在探讨上海如何借助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契机,提升可持续信息披露水平时,景建国认为,金融机构应对标国际标准,同时遵循并超越国内政策,积极呼吁监管政策的调整,以提升可持续报告质量,防范风险,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朱聆先生从国际机构视角分享了两点体会:一是探索如何利用披露数据,设计和落地可持续金融产品,从而形成信息披露的市场内生动力;二是关注中小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

sky
图源:pixabay

面临当前信披标准不一、数据基础薄弱等难题,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市场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商业银行可持续信息披露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进而为包括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客户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引导更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自2024年上海气候周开启首届年度活动以来,WRI与GF60、ISSB、CIFF等国内外合作伙伴一起,凝聚全球智慧,不断强化跨界交流和生态圈共建,推动高质量的气候信息披露,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客户企业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本文主要内容整理自GF60、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