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8月,中国可再生能源绿证交易量为4.64亿个,折合4640亿千瓦时[1],同比快速增长近47%[2],绿电市场高质量发展受到行业广泛关注。

2025年9月25日,必威在线登录 (WRI)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年绿电交易政策解读与企业实践沙龙”顺利召开。本次沙龙汇聚了研究单位、电力交易中心及典型企业的代表,聚焦绿色低碳形势下,广东企业在可再生电力采购与交易中的挑战,围绕国内外绿电交易政策最新动态、企业实践案例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推动绿电消费与能源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Salon
2025年绿电交易政策解读与企业实践沙龙 | 图源: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

 

政策解读:绿电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北京电链科技双碳事业部总监郑颖在主旨演讲中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绿电政策的发展脉络。她指出,中国绿电政策已从“试点建设”的1.0时代,迈入了“全覆盖、全推动”的2.0时代。2025年5月,RE100全面认可中国绿证,标志着中国绿证体系获得重要国际组织背书,为中国绿证"走出去"奠定了基础。她预测,未来全球绿电消费或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1. 各国将建立自主绿证体系,国际自愿绿证机制将逐渐转向关注标准优化;

2. 电力时空匹配要求将提高,小时级、同区域、增量项目的“3-pillar”原则将逐渐成为国际可再生能源采购的主流要求;

3. “绿证”机制将增加非电领域应用,延伸至绿色燃料、绿氢等相关领域的生产和消费;

4. 对绿色电力消费核查和认证将更加严格,将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结果进行第三方核查的要求。

 

核算规则更新:迈向更精准的碳排放管理

WRI可持续转型中心副研究员黄卓晖介绍了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范围二修订的最新进展。此次修订将针对绿电和环境属性凭证(EAC)的使用、企业碳排放的汇报和核算等多个方面,尤其将对“双重报告”的要求进行重大更新,包括:

1. “位置法”要求企业选择消费侧电力排放因子时,应按照地理边界、时间颗粒度和因子类型等层级进行挑选,优先采用位置最精准,且“可获得”(意为公开、免费、来源可信)的排放因子数据。

2. “市场法”要求企业使用的合同工具必须与用电时间按小时匹配,并与用电主体处于相同的市场边界,或者能够证明电力的可输送性。

3. 引入“标准供电服务”(Standard Supply Service)概念,以区分绿电的被动采购(如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与自愿合同工具采购,并鼓励企业通过合同工具,为其在“标准供电服务”范围外的用电进行绿电采购。

范围二修订方案的公众咨询预计于今秋启动,并将于2025年底完成。完整的范围二标准和企业系列标准计划于2027年底发布,并分阶段实施,以便企业顺利过渡。

 

市场实践:广东绿电绿证交易规模全国领先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市场管理部主管严旭介绍了南方区域电网的绿电绿证交易情况。数据显示,广东作为绿证交易大省,也是南方区域电网最集中的交易区域之一。今年前8月广东省购入约832亿千瓦时绿证,约占南方区域电网绿证数量的40%;同期,广东省绿电成交量达97.5亿千瓦时,约占南方区域电网绿电成交量的31%。

严旭指出,绿证价格自2024年初的低谷持续回升,目前绿证价格已上涨至约6元/个。这一趋势与绿证应用场景的拓展密切相关,尤其在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政策衔接的背景下,绿证价值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绿电发展需多方协同,多元需求驱动绿色转型

圆桌讨论环节,围绕绿电供应与消费的实践、挑战以及未来机遇等关键话题,来自纺织、电子、电器、能源等行业的专家与企业代表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形成以下建议:

1. 政策层面:需进一步完善绿证制度,明确绿电在碳排放双控中的应用方式,扩大绿证应用场景;

2. 市场层面:促进绿电绿证价格合理反映环境价值,推动跨省、跨区绿电与电能量交易的衔接机制创新;

3. 企业层面:需加强能力建设,提前布局长期采购策略,积极参与绿电绿证市场。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绿电市场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市场的多方协同,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和市场机制逐步成熟,绿电消费将在中国"双碳"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专家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WRI立场。

 

参考文献:

[1]https://www.nea.gov.cn/20250919/23b1f94d194845f8a2ef6db800e00628/c.html  

[2]https://www.nea.gov.cn/2024-09/11/c_1310786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