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碳足迹规则相继出台,产品碳足迹正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推动中国碳足迹体系与国际规则协同发展,既能有效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也能畅通产品碳足迹信息的流通,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联合14个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来,中国系统推进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1][2]和信息披露[3][4][5][6]“两项制度”建设,碳足迹管理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

为深化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与国际规则的对接,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FECO)与必威在线登录 (WRI)于7月28日联合举办了“中国产品碳足迹体系高质量协同发展交流会”,系统梳理了过去一年中国碳足迹体系建设进展,聚焦“新三样”产品(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的核算标准、数据库、标识认证等议题,并深入研讨了国内外碳足迹体系的协同发展路径。

Meeting
中国产品碳足迹体系高质量协同发展交流会 | 图源:FECO

来自生态环境部2020刀塔必威赛事 司、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20刀塔必威赛事 工作基金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多家研究机构和“新三样”企业的2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与会专家认为,面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的加速迭代,中国需在标准建设、数据质量、认证机制等领域加快步伐,推动碳足迹管理从打基础迈向高质量发展。碳足迹管理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更是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对接国际衔接的关键环节,建议从以下方面推动中国碳足迹体系与国际规则的协同发展

1.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兼容

建议考虑参考国际通用框架制定碳足迹标准,确保核心逻辑一致,清晰规划与国际规则的衔接路径。

2.数据库建设与数据协同

建议考虑推进数据库标准化,采用国际通用的数据格式与命名规范,加强国内外数据库的可比性和兼容性。

3.国际认证协调机制创新

一是建议依托双边/多边机制、行业协会及企业,构建多层次合作网络;

二是支持具备资质的本土第三方认证机构“走出去”,与其他国家认证机构建立认证结果的有效衔接。

4.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

建议考虑通过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建立区域性碳足迹标准;

支持链主企业携手行业协会发布行业的碳足迹核算指南;

鼓励研究机构深度参与国际碳足迹与生命周期数据库建设,通过技术交流分享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