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日益加剧。气候物理风险,如洪水、飓风、海平面上升等极端天气事件所伴随的风险,正从偶发性“尾部风险”演变为系统性威胁。世界经济论坛(WEF)在研究中指出,若全球气温升幅超过2℃,每年可能导致1.7万亿至3.1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金融部门将承受显著冲击[1]。据慕尼黑再保险(Munich Re)统计,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保险赔付额超过1400亿美元,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2]。

如何构建有效的监管框架以识别、评估与管理气候物理风险,在全球金融监管部门议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面对日益增长的气候物理风险,必威在线登录 (WRI)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包括数字工具平台开发,气候物理风险信息披露分析等。在此背景下,我们推出"气象、金融与物理风险"系列文章来梳理全球现状,分享最佳实践。

作为系列的开篇之作,本文将聚焦金融监管机构应对气候物理风险的现状与挑战,进而探讨国家层面构建气候韧性监管体系的可行路径。

building
图源:pixabay

 

全球金融监管框架的现状与对比

全球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已开始探索气候物理风险的监管路径。在对欧洲央行(ECB)、美联储(FED)、新加坡金管局(MAS)和中国人民银行(PBOC)的气候物理风险的监管政策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比较分析后,我们发现监管机构已经开展相应的压力测试,但面对不同物理风险的方法学和应对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欧洲央行

欧洲央行将气候风险管理融入《欧洲绿色协议》,旨在推动欧元区金融机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管理范围覆盖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行业。

2022年,欧洲央行进行了首次气候压力测试,涉及19个欧元区国家的多家金融机构[3]。欧洲央行采用三重情景分析法(有序转型、无序转型、温室世界),并通过30年动态资产负债表模型评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例如物理风险部分聚焦关注了河流水灾和沿海洪水,在"温室世界"情景下,银行的房地产暴露价值可能减少约1.1%,部分银行的信用风险损失可能高达总资产的0.5%。未来,欧洲央行计划通过纳入更细粒度的数据和扩展风险类型(如热浪、干旱),进一步完善气候风险评估框架。

1
数据来源:https://www.bankingsupervision.europa.eu/ecb/pub/pdf/ssm.climate_stress_test_report.20220708~2e3cc0999f.en.pdf  | 图源:WRI

 

美联储

美联储关注美国六大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飓风、野火等物理风险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023年,美联储启动试点气候情景分析,旨在帮助银行识别和管理气候相关金融风险,尤其是是物理风险[4]。根据报告显示,银行在整合气候风险方面取得进展,但面临数据和方法论挑战。美联储报告称,物理风险可能导致房地产、公共事业和工业部门信贷损失增加,尤其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如飓风频发的东南部)。然而,由于缺乏细粒度数据,为物理风险所导致的金融影响建模存在困难,进而影响评估的准确性。美联储计划继续与银行合作,改进数据收集和风险评估方法,并将气候风险纳入常规监督框架。

mei
数据来源: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publications/files/csa-exercise-summary-20240509.pdf  | 图源:WRI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作为亚洲地区气候风险管理的先行者,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新加坡金管局”)特别关注气候风险的跨境传导和本地特有威胁,如海平面上升对岛国港口经济的直接影响。

2021年,新加坡金管局进行了首次全面气候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涵盖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行业,时间跨度从2022年延伸至2050年[5]。在物理风险评估中,测试重点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和洪水对新加坡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极端气候情景下,新加坡沿海地区房地产价值可能有显著下降,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质量构成挑战。新加坡金管局开创性地开发了500米网格精度的城市级风险图谱系统(Climate Impact Mapping Tool),通过整合卫星数据、海平面预测模型和资产位置信息,实现了对沿海资产风险敞口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监测。该系统不仅成为了金融监管的关键工具,也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xin
数据来源:https://www.mas.gov.sg/-/media/mas-media-library/publications/monographs-or-information-paper/bd/2022/information-paper-on-environmental-risk-management-banks.pdf  | 图源:WRI

中国人民银行

2021年,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了首次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评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转型对银行体系的潜在影响,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6]。参试银行包括23家系统性重要银行,测试重点针对火电、钢铁和水泥行业,考察碳排放成本上升对企业还款能力的影响。测试设置了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碳价情景,以2020年末为基期,期限为10年。

此次测试主要聚焦转型风险,尚未纳入洪涝等物理风险评估。人民银行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方法,拓展测试覆盖行业范围,并探索开展气候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