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29日,“2025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在深圳国际低碳城举办。作为大会“AI+绿色建筑与城市发展”板块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圳建科院”)主办,必威在线登录 (WRI)协办的 “绿色建筑科技论坛”于28日下午顺利召开,汇聚数十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嘉宾,围绕前沿理论发展、创新解决方案、场景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研讨交流,共同探索“双碳”背景下的建筑产业绿色变革与模式创新。

Group Picture

 

Tao PENG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绿色发展处副处长 彭涛

彭涛在致辞中指出,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建筑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圳建筑领域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将继续强化标准引领、加大政策支持、创新金融工具,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共同推动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

Jiangbo NI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 倪江波

倪江波指出,当前城镇化已从快速增长转向稳定发展,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建筑行业应在新建建筑中规模化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建立城市级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数据库,在技术研发中充分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适应中国高层建筑国情以及存量改造的发展要求。

René Sigg
瑞士茵态股份有限公司(Intep)高级顾问 René Sigg

René基于欧洲建筑行业的脱碳经验指出,随着建筑运营能效的提升,材料与建造过程中的隐含碳正成为主要瓶颈,循环建造与再利用是通往真正脱碳的核心路径。欧洲通过政策与公共采购、绿色金融、数字化工具及可拆卸设计等方向,构建了技术、监管与金融协同的系统化框架。他强调,建筑脱碳是系统性变革,需要在政策、金融与数据之间建立信任与协同。

Chunyan LUO
深圳建科院中心总监 罗春燕

罗春燕分享了深圳建科院在深圳市作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能效提升重点城市中的探索,并以南山区政府大楼低碳改造项目为例,介绍了依托光储直柔系统及运营收益为核心的能源费用托管创新应用,以及全过程碳总师管控模式。她还介绍了“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低碳运维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出构建开放的公建空调低碳运维生态伙伴倡议,依托平台促进低碳技术升级,推动公共建筑能效水平提升。

Shiyong QIU
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转型中心研究员 邱诗永

邱诗永指出,中国城市近一半的减排潜力来自建筑领域,建筑能效提升是成本效益最高的减排路径。城市更新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有限的财政资金难以覆盖庞大的绿色建筑投资需求。邱诗永以英国、德国和荷兰的实践案例,展示了金融创新与政策协同如何有效推动大规模建筑改造与能效提升,并总结了这些国际经验对中国城市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启示:强化城市更新与“双碳”政策的协同联动、完善技术标准与激励机制体系、加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与社会效益监测。

Yuming ZHAO
深圳供电局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赵宇明

赵宇明强调了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并指出深圳发展未来城市交通面临三大挑战:两网融合化程度不足,资源配置不协调,制约整体效率;充电补能特性引发城市交通的链式问题,影响路网效率、电网安全和用车体验;交通、能源等主体投资回报率低,影响资本参与意愿。在此背景下,跨行业可信数据空间互联互通、创新确权授权机制、突破车-能-路-云城市级数据的安全流通与融合壁垒等,可成为应对挑战的有效路径。

Shuo LIU
万物云ESG气候与能源总监 刘硕

刘硕介绍了物业行业在碳管理上“无标准、无效率、无责任”的困局,及成本、效率与准确性的“不可能三角”。万物云团队探索开发了核算标准及数字化碳管理平台,通过成本反推模型、经纬里程模型和本地化碳排放因子库等技术手段,实现了企业碳排放的自动化核算与动态管理。

 

Panel
圆桌讨论 | 图源:深圳建科院

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温华主持圆桌讨论环节,与WRI波尔斯基全球能源转型中心清洁能源全球参与负责人Laura Van Wie McGrory深圳建科院规划事业部总经理余涵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美霞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光储直柔专委会康靖深圳市国显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甘明华,围绕不同空间尺度的低碳、零碳解决方案展开深入讨论。温华指出,中国最新提出的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的目标,对建筑领域减排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关于低碳金融的支持机制:

Laura呼吁以政策、技术与金融协同,加速绿色建筑的普及与规模化发展。她指出全球大多数建筑仍存在能效低下、缺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问题,并通过分享纽约强制减排法规激发业主改造动力、欧洲国家结合能源绩效合同(EPC),以及财产评估清洁能源融资(PACE)等机制,以贷款、补贴等提供改造资金支持的案例,强调政策与金融机制是推动建筑低碳转型的关键力量。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余涵分享了深圳低碳城在城区层面的系统性规划探索:创新性地将碳指标约束概念纳入空间单元管理,从理想化的单块地碳指标约束转向更具可操作性的单元式、结果导向的碳目标管理模式,以碳约束的土地出让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她强调持续探索是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核心动力。

关于近零碳社区建设的多方协同实践:

李美霞以甘泉路近零碳示范项目为例,介绍了“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协同机制,以有限的政府投入带动数倍社会资本,实现技术示范、民生改善和投资回报的多方共赢。

关于建筑低碳技术应用:

康靖分享了光储直柔系统从“无产品、无标准、无方法”到规模化应用的演进路径,并指出当前挑战在于如何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和本地光伏消纳,以及如何让建筑能源系统作为灵活可调资源参与新型电力系统调节,最终实现建筑与能源系统的双赢。

关于企业践行低碳战略:

甘明华分享了国显科技在建筑设计和工厂布局阶段就将低碳理念融入全流程,通过采用发电玻璃幕墙、水循环系统、余热回收、高效空调等综合技术手段,并通过产品设计优化结构降低能耗的案例。他强调,低碳转型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收获终端客户的认可。

揭牌仪式
论坛为零碳实验室和深圳市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低碳运维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举办了揭牌仪式 | 图源:深圳建科院

 

Hong MIAO
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转型中心主任 苗红

苗红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建筑是城市“双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技术、机制和政策创新都是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动力;低碳发展离不开智库、企业与政府等多方协作,共同推动技术与机制在商业环境中的可持续运作。未来WRI愿继续携手深圳及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建筑可持续发展。

Hongwei MAO
深圳建科院总经理 毛洪伟

毛洪伟指出,绿色建筑已进入系统性变革的新阶段:从单一技术升级转向政策、技术、金融、数字化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同时,在个人碳和企业碳中,企业主体地位日渐凸显,围绕其碳解决方案将有新的出口和主题;未来企业碳的加入将产生更大的生态,更大的链接和更大的视野。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技术革新的过程,更是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的系统重构。未来,WRI将继续以城市更新为切入点,聚焦规划引领、共建共治、技术创新、产业转型与金融赋能五大领域,与合作伙伴携手构建未来低碳城市核心路径。

 

*专家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WRI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