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15日,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在北京平谷成功举办。大会以“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为主题,汇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相关领域的政府、国际组织、科研界、教育界、企业界等近800位嘉宾,共话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共探农食行业挑战与发展路径,携手共筑韧性农食未来。

10月14日,“气候智慧型农业与可持续金融创新”分论坛顺利举办,该论坛由必威在线登录 (WRI)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北京低碳农业协会和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协办,以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气候韧性农食系统” 为核心,围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最佳实践与路径、金融创新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以加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规模化应用,助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Panorama
“气候智慧型农业与可持续金融创新”分论坛现场 | 图源:WAFI

 

Shangbin Gao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高尚宾 | 图源:WAFI

高尚宾指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粮食安全挑战的现状,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国家 “双碳” 目标的重要抓手,更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内容。他强调,需从四方面破解转型瓶颈:一是总结推广气候智慧型农业典型技术模式;二是构建含碳监测认证、人才培育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三是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发展农业碳金融与气候保险;四是加强政策创新,探索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Jun Bao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动物福利与农食系统分会会长,东北农业大学原校长 包军 | 图源:WAFI

包军表示,气候智慧型农业是破解农业可持续发展挑战的核心路径之一,其规模化发展需 “双向发力”:既要依托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与支持重点;也要通过自下而上的金融创新,破解农业转型面临的资金瓶颈,让金融工具精准匹配技术落地、模式推广的实际需求,形成政策与金融协同赋能的良好格局。

Ruchuan Wu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会长,北京产权交易所原党委书记、董事长 吴汝川 | 图源:WAFI

吴汝川表示,对于当前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资金短缺与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农业转型金融是破解的关键抓手之一。要通过逐步打通政策、标准、实践的闭环,让金融机构敢投,让农业主体会用,让转型路径可持续。未来需以转型金融为纽带,聚焦细分场景与标准引领,构建多方协同生态,推动金融资源向气候智慧型农业倾斜。

 

气候智慧型农业路径探索:从理念到规模化实践

圆桌讨论:气候智慧型农业:最佳实践与创新模式
圆桌讨论“气候智慧型农业:最佳实践与创新模式” | 图源:WAFI

气候智慧型农业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10年在全球农业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会议上正式提出,其核心目标是持续增加农业产量和收入、建立和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并降低或避免温室气体排放。在圆桌分享环节,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国际组织与企业的8位代表,围绕 “气候智慧型农业:最佳实践与创新模式”展开深入交流,探讨构建 “战略引领-技术攻坚-产业落地-地方实践-全球协作” 的多元协同路径,推动气候智慧型农业从理念迈向规模化实践,全方位支撑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气候韧性提升。

1.战略引领:锚定战略目标,完善政策制度

中国在新版国家自主贡献(NDC)中首次将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总量控制。农业作为其重要排放来源,需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气候智慧型农业正是关键路径之一。未来应推动政策从 “分散项目” 转向 “整合发力”,构建长期稳定的补贴制度,引导科技创新聚焦减排固碳、高抗逆品种、精准农机与农业大数据应用,同时为市场主体开辟新赛道,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激活绿色低碳投资机遇。

2.技术攻坚:多技术集成,破解气候韧性瓶颈

随着农业绿色转型深入,气候智慧型农业正从理念逐步转化为生产模式。目前,中国在单项减排固碳技术(如减肥减药、秸秆还田等)上已较成熟,但在多技术集成(尤其是气候韧性提升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后续应重点加强技术集成示范,抗高温、抗旱作物品种攻关,灾害预测预警技术完善,同时不断健全技术规范与标准方法,为政策制定和金融支持提供核算依据。

3.产业落地:企业驱动技术转化与模式创新

作为技术转化与实践落地的关键主体,企业可以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减排与增产协同,例如提升奶牛日产奶量可降低单位产量甲烷强度;在水稻项目中构建AI 病虫害模型准确率可高达 98%,相关技术落地能够惠及中小农户,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4.地方实践:立足地域特色,探索多样化落地路径

地方实践是气候智慧型农业从理念走向田间的关键环节。湖北省以 “保供给” 为核心,推进种植业领域的化肥减肥增量、水产健康养殖与尾水治理、三大废弃物畜禽粪污农膜综合利用、生态农场与低碳乡村培育以及和美乡村建设等六大行动,构建 “农户小循环、流域中循环、产业大循环” 三级生态体系,同时依托世行绿色金融项目撬动社会资本,联合生态部门开发农业碳资产核算方法,探索碳市场变现,让 “点绿成金” 从理念变为现实。

5.国际合作:搭建全球协作网络,分享国际经验

FAO通过国际倡导将农业纳入气候议程,搭建知识平台分享 300 多个在地项目经验。WRI也持续推动国际协作,一方面将国际先进实践与标准引入中国,为本土试点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将中国在气候智慧型农业领域的创新模式与成功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并通过其必威电竞官网 向世界推广,为应对全球气候与粮食安全挑战贡献独特的“中国方案”。

 

金融支持农业转型:创新工具与机制破解资金瓶颈

圆桌讨论:金融创新:赋能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
圆桌讨论“金融创新:赋能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 | 图源:WAFI

为破解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瓶颈, “金融创新:赋能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圆桌对话环节邀请来自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保险公司、农业企业的7位专家,围绕转型金融工具、生态价值实现、风险管控与多方协同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探索金融支持农业低碳转型的有效路径与系统化解决方案。

1.完善转型金融体系,推动“目录+数据”双轨驱动

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项目提供可验证的转型路径,写入国家及地方《转型金融目录》,成为银行授信、保险定价、券商研报的通用“准入语言”;用公里级网格数据替代传统财报,让中小农户与龙头企业能以同一数据标准获得低成本资金。

2.创新生态价值融资工具,打造碳金融底层资产

推进 CCER 质押融资,将利率浮动与项目实际碳减排量挂钩,“减碳越多、融资成本越低”,推动碳资产成为可计量、可定价、可流转的金融质押物,实现碳市场与信贷、保险、资本市场的深度耦合;探索碳汇交易,比如湖北、广东等地试点农业碳汇项目,广西推出茶园碳汇专属信贷。

3.强化风险管控,创新保险金融服务

可通过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模型,结合气候物理模型与每公里网格数据,精准量化农作物风险,优化保险定价;基于生物资产数据提供 “农信贷”,开发生猪价格保险,降低中小农户融资风险。

4.多方合力,构建协同支持机制

政府加大贴息力度,金融机构将气候风险纳入投资决策;企业参与碳汇交易,发行 ESG 挂钩贷款,通过自然资本价值获取资金支持,推动供应链金融惠及小农户。

 

WRI与合作伙伴携手制定因地制宜的农业转型计划,加快构建低碳、韧性、包容的农业转型系统,助力全球农食系统转型。在中国,WRI支持合作伙伴开发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低碳转型路径,并在11个省份开展不同尺度的气候智慧型农业试点,探索多样化技术模式和推广机制,助力农业低碳转型与乡村生态振兴。

未来,WRI将继续携手各方,通过资源共享、技术模式探索以及成功实践的推广,共同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并将充分发挥国际平台的作用,向全球传递中国农业转型的智慧与故事,与各方共担使命、共创未来。

 

*专家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WRI立场。